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,不少用户都给自己家庭配置了50吋到60吋的液晶电视。但尺吋再往上走,从60吋到70吋,价格可能就要翻倍。因此,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,在家庭内观看80吋甚至100吋左右的高品质大屏电视还是奢望。
而且,由于高品质面板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。所以,国内大多电视厂商只是扮演搬运工与组装厂的角色。
有价格相对低一些又能感受到大屏投影效果的选择吗?2016年7月,海信在青岛CES2016上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DLP超短焦4K激光电视。考虑到激光显示概念还是比较陌生,那么它在技术上或是生产成本上是否真能实现这一点呢?
大尺寸领域,投影成本低
人类发明的显示设备类型很多,但是基本原理其实都是很多发光的小点构成点阵,这些小点拼成静态的画面,然后连续的画面再拼起来,利用人的视觉暂留,就成了视频图像。
在CRT时代,由电子枪轰击荧光屏,荧光粉发光构成一个个小点;在LCD时代,背光经过受电控的液晶分子,再透过彩膜板,变成有彩色的小点;而投影则是在墙壁或者幕布上用光线投射出一个个小点。
这几种显示方式各有利弊,但投影的优势在于可以“做大”。
因为CRT需要电子枪,屏幕越大,机器越厚越重,基本到了34吋以后就被淘汰了。
而LCD有很多层,包括背光源、TFT层、液晶分子层,偏光层、彩膜板等。虽然可以做大(到80吋以上),但做得越大良率越低,成本越高。
而投影尺寸可以做得很大,只要家里放得下,120吋,160吋都不是大问题,而且大尺寸投影与小尺寸投影成本差距不大。
超短焦DLP激光电视的优势
DLP(Digtal Light Procession的缩写),这个技术是相对于LCD投影而言的。
LCD投影的原理还是利用一块液晶面板,强光透过去,镜头把光打到幕布上,图像还是在液晶面板上显示(与普通液晶显示一样)。
而DLP则是很多的小镜子,每个小镜子控制光线角度来实现不同的强弱控制,发射的光线通过镜头打到幕布上,形成图形。因为原理不同,DLP投影的ANSI对比度要比LCD投影高,画面也鲜明得多。
而且DLP的颗粒感很小,画面“浑然一体”,有点类似于胶片投影。而LCD投影的颗粒感相对严重。
对于普通的投影仪,投个100吋的画面,投影仪要放在数米开外,这对于普通家庭是个考验。而引入了超短焦镜头技术后,我们只需将设备放在近距离位置即可完成投影。
另外,激光指的是背光源。考虑到激光色纯度高,发散性小,用在投影上可以制造出更高的色域。
显示面积增大的同时又能保证显示效果,且对空间位置(家庭布局)要求低,这是超短焦DLP激光电视的优势。
DLP超短焦激光电视值得消费者购买吗?
从效果上看,虽然DLP已经是最优的解决方案,激光已经是最好的光源,但是投影依然有投影的限制。因为投影是画面投射到幕布再反射到人眼里,其对比度,亮度相对于有背光板的LCD显示器和主动发光的OLED显示器存在差距。
在黑暗环境中,两者的差距尚不明显,但是到了明亮环境,投影的画面就会显得“苍白”一些。
所以在显示效果上,同尺寸的DLP超短焦激光电视是不如高品质液晶电视的。
但是,对注重大屏显示的家庭来说,超过70寸的液晶电视就显得“沉重”,如果达到120寸,即使家里放得下,用户买得起,把这个大家伙搬进家也是大问题。
而同样尺寸的投影显示则简单很多,当然在投影之中,DLP超短焦激光电视是目前画质最好,占据空间最小的选择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如果你对尺寸要求不高,液晶电视还是最佳选择。而如果你希望体验100寸甚至120寸的家庭影院但家庭空间有限的话,DLP超短焦激光电视是相对合适的选择。但毕竟技术仍未得到市场考验,笔者建议用户可持观望态度。
从产业角度看,液晶技术,包括未来的OLED技术,从技术核心到玻璃基板材料都掌握在外国厂商手中。这意味着主要利润都是人家的,中国公司只能赚个辛苦钱。
而对于DLP超短焦激光4K电视,大部分核心技术都是由中国厂商自己研发的,自己掌握产业链,不会被外国公司控制。有了这种技术竞争,不仅在大屏幕投影电视市场可以自主,在中小屏幕LCD、OLED电视上,中国公司也可以从中受益。
目前,中国处于新常态的转型期,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,必须走过产业升级才能度过中等收入陷阱,破茧化蝶,一飞冲天。日本在80年代完成了这一步,韩国在90年代完成了这一步,现在该轮到中国了。
(来源:消费者报道)